为什么会从奢侈品相关行业突然转投公益项目?又为什么在众多植物中偏偏钟情于高山杜鹃呢?带着种种疑问和好奇,我们通过业内友人辗转找到了田英(Tina),她曾经在媒体行业工作,例如《上海日报》、《Tatler》、《中华宝艇》等平面媒体,2016年创立Maze咨询公司,专注国际品牌艺术营销项目与企业社会责任项目咨询服务。正是咨询公司的工作经历,让Tina在机缘巧合下结缘高山杜鹃,开启了蜜植生境公益项目。
与杜鹃花结缘
据Tina回忆,当时忙于为国际品牌的企业社会责任项目寻找合适的公益内容,起初的预设是国宝大熊猫,但是多年来与大熊猫关联的公益项目不计其数且显然并不缺乏品牌的赞助。“我本身就是四川都江堰人,在考察过程中,经人推荐来到华西亚高山植物园,第一次认识了高山杜鹃,发现这种植物具备优秀的科研价值,同时又是大熊猫生存栖息地的重要的伴生植物之一,”她告诉我们,“于是灵机一动,开始思考将公益项目锁定在高山杜鹃上吧,当然,这种植物本身非常美丽,在欣赏中,我深深被它打动了。”2021年,她创立蜜植生境,2022年设立中国首个独立式的植物保育公益基金项目“蜜植鹃行-华西园高山杜鹃保育计划”,发展至今,其咨询顾问团队覆盖上海、爱丁堡及成都,服务客户包括奢侈品牌、非营利机构及政府组织。
杜鹃花疗愈身心灵
蜜植生境,多么耐人寻味的名字,其自有公众号的简介写道:这里聚集了一群生态科研专家、植物迷,我们也提供优质的企业社会责任解决方案、独家的CSR和ESG项目,让您的品牌更多地参与对可持续性、生物多样性、环境保护与乡村问题的连接与关怀。可见其不但服务于公益环保事业,为品牌客户提供企业社会责任方案,同时也是生态科研知识普及,以及与普通植物迷观者之间的桥梁。
曾有一篇蜜植生境的文章如此感慨道:“用一棵树的节奏重新生活,在植物面前,我们疗愈自己,让人与植物一同生活,慢慢重新发明生活本身。”
蜜植鹃行公益基金是中国首家以高山杜鹃保育为主的非官方植物保育公益基金项目,Tina介绍说,蜜植生境以高山杜鹃为线索,探索了植物背后的科研成果、乡村生态与市场价值,希望能让“蜜植鹃行-高山杜鹃保育计划”成为具有社会影响力的公益项目,最终促进我国能实现高山杜鹃低海拔驯化,让高山杜鹃走入公共视野和家庭园艺,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同时也希望通过蜜植生境为志同道合者们带来更多疗愈、艺术、生活结合的体验。
今年4月,Tina带领公益嘉宾们开启为期4天的高山杜鹃守护活动,从四川都江堰启程,首站参观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都江堰野放繁育研究中心,作为国内高山杜鹃低海拔驯化的成功案例示范点,熊猫谷绿化管理通过模拟高山生态,打造溪流、针叶混交林,助力近20000株高山杜鹃在低海拔地区落地生根,40余种原生杜鹃在这里次第开放,浩瀚花海展现原始生态魅力。随后抵达华西亚高山植物园,由副主任王飞讲解华西亚高山植物园的历史和植物猎人的故事,作为我国乃至亚洲地区原始杜鹃花属植物最大迁地保育研究基地与展示中心,37年野外考察,累计收集保存430种中国原生杜鹃。
据了解,杜鹃属是北半球最大的木本植物属,约有1000多种,广泛分布于亚洲、欧洲和北美温带,尤以中国西南、缅甸东北及东喜马拉雅山区为多样性中心。中国是杜鹃资源大国,杜鹃属植物分布于云南、四川和西藏,目前在杜鹃科普保育方面,与国际一流水平相比,仍有进步空间。Tina觉得,高山杜鹃宛如“隐藏的敦煌”,有着独特的魅力。
因此在专家讲解考察后,Tina特别组织了一场森林疗愈活动,嘉宾们围坐在杜鹃花海的森林中,与大自然进行了一场深度交流,疗愈和冥想,聆听它们的声音,与它们共同呼吸。在杜鹃花间漫步,泥土的气息混合着花香,随微风飘散,可以细细观察新长出的嫩叶,或者轻轻触碰被露水润湿的枝条,有植物陪伴,生活的节奏慢下来,是一种久违的静谧,让我们可以感受和学习自然的节奏。
疗愈结束后,认养环节正式拉开了序幕,40年树龄的美容杜鹃和60余年树龄的腺果杜鹃找到了他们的守护者。Tina表示,认养资金将用于多个关键环节:支持杜鹃花野外考察、引种、濒危物种回归实验及新种培育等基础保育工作,并通过生境文学和艺术转译植物学知识进行科普宣传。
有心理学研究指出,植物作为自然环境中的“可接近对象”,具有非威胁性、可预测性与生命象征性,能为人类提供情绪上的安定感。人类大脑在演化过程中形成了对自然元素的积极偏好,植物的颜色、香气与生长节奏激活的不是警觉系统,而是放松反应。由此可见,亲近植物有疗愈之效,与杜鹃并肩,是一场疗愈之旅。
寻踪中国植物
从某种层面而言,蜜植生境承担着高山杜鹃以及植物的公益科普功能,同时也会不定期前往国内外知名植物园进行学习考察,将第一手的专业动态呈现给植物迷们。英国切尔西花展是植物迷们心中的朝圣地,去年Tina作为植物科普媒体受到切尔西花展官方邀请,赴英考察,后又走访爱丁堡皇家植物园(Royal Botanic Garden Edinburgh)、RHS英国皇家园艺协会旗下的两个花园Wisley和Hyde Hall,英国皇家植物园(The Royal Botanic Gardens, Kew)和格拉斯哥植物园(Glasgow Botanic Gardens)。
尽管欧洲有着“无鹃不成园”的说法,但杜鹃花却并非本土物种。据资料显示,上个世纪大量西方植物猎人前往中国西南山区,将高山杜鹃原生种引入西方园艺界,其中最著名的植物猎人便是乔治·福雷斯特(George Forrest),身为爱丁堡皇家植物园标本室工作人员的他在28年间先后对中国西南山地进行了7次大规模采集,从中国带走包括3万多份干制标本、1万多份种子,为爱丁堡皇家植物园引入1000多种活植物,其中有400多种杜鹃后来发表为新种。英国爱丁堡皇家植物园也从19世纪末开始便成为了杜鹃花研究中心,有全球最大的杜鹃花野生种收藏。
当Tina走访这几座植物园,在专家讲解下漫步园中,高大的高山杜鹃树和花墙下,杜鹃花绚丽夺目,带给人强烈的视觉冲击,形态各有不同,杜鹃的枝条多像遒劲凝练的雕塑一样,强而有力地向四周伸展,如同在它们的自然栖息地,充满野性与原始的生命力量,令人禁不住心生感动。
她分享说,在格拉斯哥植物园照料着超过 9000种不同的植物,有专门的杜鹃生长区以及成片的杜鹃花墙;而Benmore园则是爱丁堡皇家植物园的四大分园之一,杜鹃花的原生种、亚种和杂交种有650余种,是世界上收集附生类杜鹃花最多的植物园,期间采访了园长Peter Baxter,之后将园中杜鹃花科植物的知识介绍以及植物园走向杜鹃花种收藏高地的历程分享给读者。
未来畅想
未来,蜜植生境将继续耕耘在公益项目路上,“一路走来,我们遇到过许多运营的挑战,也受到过质疑,但我认为看待一件事不能停留在表面,而应该关注背后深远和长久的意义,中国植物科普与保护任重道远,”Tina说,“经过这几年的摸索,蜜植生境计划依托艺术领域的资源与人脉,借助艺术与自然结合的活动增强感染力;和华西亚高山植物园的合作也在深入。”
在全球气候危机与生物多样性锐减的背景下,2025年切尔西花展以“自然的未来”为主题,将生态修复、科技创新与人文关怀深度融合。可以预见行业未来趋势,蜜植生境未来将深化与艺术群体、企业CSR和ESG项目的合作,携手并肩,共同探索艺术与自然保护深度融合的创新模式和可持续发展路径。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