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20世纪初的一种艺术潮流,Art Deco以其独特的几何线条、对称美感和奢华装饰成为了工业时代的文化符号。复古的摩登风格是其核心特征之一,它不仅回溯了装饰艺术的黄金时代,还将古典与现代相融合,为当代设计提供了灵感。与此同时,Art Deco风格也在数字技术的现状中焕发新生,设计师们通过现代化工具将其特征与当代需求相结合,创造出既经典又前沿的作品。而更令人着迷的是,未来主义思潮所带来的不仅仅是对未来形式的美学想象,更是对艺术、科技与人文关系的深刻思考。
《摩登:交错的世界》展览,谢鲁伊晚装斗篷,©巴黎市立时尚博物馆加列拉宫,Art Shanghai 2024;
摩登:交错的世界
中法建交六十周年、Art Deco装饰艺术风格诞生100周年之际,国家级人文艺术项目「ART SHANGHAI 欧洲国家珍藏展」以“Art Deco装饰艺术运动”牵引起中法两国文化艺术与城市文脉的世纪渊源,呈现「摩登:交错的世界」展览。展览于2024年11月8日在上海外滩源壹号启幕,持续至2025年2月16日。
《摩登:交错的世界》展览现场,摄影:STUDIO FANG,©Art Shanghai 2024。
此次展览以Art Deco这一于巴黎发端随即在世界各国广泛传播,同时奠定了上海现代都市文化的美学源流为母题,呈现由中法两国装饰艺术珍藏连接起的中西之间的文化共感与文明互鉴。展览自Art Deco的诞生时期溯源,将「物之景观」置于其所处的历史情境之中,梳理了上世纪二十至四十年代Art Deco是如何由一种美学运动转而塑造了大众的生活美学认知,并进而成为了一种指向「新世界」的时代精神。
《摩登:交错的世界》展览,“巴黎”系列“巴黎全景”屏风及“香榭丽舍”扶手椅,©法国国家家具管理馆,Art Shanghai 2024;
「摩登:交错的世界」展览是一场上海与巴黎Art Deco艺术的全景式描绘。来自法国国家家具管理馆、巴黎市立时尚博物馆加列拉宫、法国电影资料馆,以及珠宝世家卡地亚和梵克雅宝的世纪典藏;知名艺术家丁乙先生在过往二十年专注于上海Art Deco艺术的珍贵私人收藏,龚建培教授极具特点的Art Deco纹样旗袍珍藏等;以及汉唐文化委托著名导演、摄影师布鲁诺·阿维兰创作的影像艺术系列作品《回响》均在此次展览中亮相,共同织就由城市建筑、空间、家具、织物、器物、服装、珠宝、影像、摄影、舞蹈、音乐、印刷文化与文字勾连起的于一个世纪前萌芽的「现代都市」的物质与文化现实。而这些诞生于百年前的艺术,在今天人们所生活的现实之下,依然富有着回响与力量。
“塔玛拉·德·蓝碧嘉”展览现场,笛洋(de Young)博物馆;
蓝碧嘉回顾展
作为一位装饰艺术画家,塔玛拉·德·蓝碧嘉(Tamara de Lempicka)的职业生涯早期在巴黎展开。她于20世纪20和30年代在巴黎创作了一系列作品,展现了令人印象深刻的广度,包括裸体画、花卉静物画和宗教场景。“在一百幅画中,你总能认出我的画。我的目标永远不是复制,而是创造一种新的风格,明亮、闪闪发光的色彩,并可从我的模特儿中嗅出优雅。”——塔玛拉·德·蓝碧嘉
塔玛拉·德·蓝碧嘉,《在绿色布加迪里的自画像》,木板油彩,35cmx26.6cm,1929,私人收藏;
蓝碧嘉将现代插图形式与古典绘画形式相融合,以清晰、鲜艳的色彩和极高的细节完成度去勾勒自己的绘画,并透露出标志性的装饰艺术风格,在公众中取得了极高的知名度。1925年,蓝碧嘉参展巴黎国际现代装饰和工业艺术展览会,登上美国流行杂志Harper's Bazaar。1930年迎来她的首次个展,在之后的十年持续参加了巴黎现代女性家协会举办的沙龙。
1973年,在巴黎的卢森堡宫举办了一场回顾一战与二战之间的艺术展览,蓝碧嘉成为了这一时期的代表。在80年代的装饰艺术复兴风潮中,蓝碧嘉的作品深受时尚界、好莱坞明星、摄影师们的追捧,芭芭拉·史翠珊和麦当娜便从那时开始收集蓝碧嘉的画作。
在创作中的塔玛拉·德·蓝碧嘉。
目前旧金山的de Young博物馆正在举办这位波兰艺术家的首次大型回顾展“Tamara de Lempicka”,展出120多幅作品。展览分为四个部分,每个部分都反映了塔玛拉丰富多彩的人生的不同时期,同时也揭示出其装饰艺术的美学演变。展览将持续至2025年2月9日,之后将于3月9日至5月25日在休斯顿美术博物馆展出。
“月球的距离”展览现场,Prada 荣宅,上海,2024.11.6-2025.1.12,摄影:Alessandro Wang;
月球的距离
在Prada基金会的支持下,Prada呈现李爽个展《月球的距离》(Distance of the Moon)。李爽的作品涵盖多种艺术语言,包括表演、互动网站、雕塑、动态影像与多媒体装置等。她的作品深植于当代数字领域,聚焦媒介与其用户之间,以及媒介本身之间多元化的互动与亲密关系。李爽特别关注各种形式的技术与人类及其互相之间的交互方式,揭示身处全球化通信系统中的科技如何控制我们的身体和欲望。
展览名称《月球的距离》受Italo Calvino 著作《宇宙奇趣》(Cosmicomics)所启发。开篇的同名故事背景设定于史前时期,那时的地月引力不同于今日。在某个轨道点上,月球与地球间的距离极为接近。地球上的人们会架起梯子,攀上月球收集某种“月乳”。某个夜晚,当人们像往常一样来到月球时,引力突变,月球与地球的距离越来越远。混乱中,有些人设法跳回地球,而另一些人则永远留在了月球。
李爽,《镣铐》,2024年,由艺术家、Peres Projects和天线空间提供(左图);
李爽,《圣乔治街》,2024年,由艺术家、Peres Projects和天线空间提供(右图)。
Prada荣宅的家居与历史空间在建筑和装饰维度上开启了中西传统间的对话,展示陈设其间的一系列新作品,包括灯光和声音装置、树脂现成品装置以及制作于疫情期间的视频影像。李爽的作品虽根植于技术,但其本质却表现出对技术系统的反叛思维。李爽积极寻索并接纳那些有可能扰乱甚至破坏技术系统的低保真故障。不同于混凝土形式,树脂材质赋予作品液体般的表面,如同浸入水中一般。其中一些作品,如《镣铐》(Shackles,2024年),背景是印在网布上的摄影作品,辅以现成物品和电缆,为图像和屏幕注入非同以往的质感。
“梦游宇宙:探索无限”展览“宇宙深空”展区;
梦游宇宙:探索无限
大型艺术项目“宇宙之梦”的最新呈现,由当代艺术家玛丽娜·费德洛娃(Marina Fedorova)倾力打造的艺术盛宴“梦游宇宙:探索无限”登陆上海宝龙美术馆。费德洛娃通过绘画、雕塑、数字艺术和虚拟现实等多种媒介,构建了一个围绕未来、自然、家园与探索精神的沉浸式艺术世界。
“梦游宇宙:探索无限”巧妙地融合了空间设计与艺术作品,模糊了现实与想象的界限。观众将置身于一个多层次的“仿真”空间,在宇宙与地球之间自由穿梭,感受自然的力量与未来城市的设想。费德洛娃凭借她梦幻般的视觉语言,勾勒出一个既陌生又熟悉的宇宙,在这浩瀚无垠的时空中,人们不仅会体验到自身的渺小,也将重新思索人与技术、人与世界的复杂关联。“宇宙深空”、“宇宙都市”、“自然”、“家园”、“游乐场:与宇宙共舞”五大展区从外太空延展至未来城市,再深入自然与人类情感的交织,编织出一段人类与宇宙之间的诗意对话。
LUXE:请问是什么促使你探索“未来、宇宙以及人类命运”这些宏大的主题?
玛丽娜·费德洛娃(Marina Fedorova):我的“宇宙之梦”项目始于2017年,我最大的灵感来自于美丽且抽象的外太空,同时也包括人类如何在宇宙当中进行探索和旅行,比如像尤里·加加林、阿姆斯特朗以及一些女性宇航员们所做出的努力。
其次,我们人类正在感受跟太空越来越近的距离。可以说,我们正处于一个探索太空的时代中。同时,对于每一个人来说,其实我们内心也都蕴藏一个宇宙。我们在向外太空探索的同时,也可以向内心进行探索,这两种探索都是无止境的。在我年轻的时候,在我信心缺乏的时候,我就经常鼓励自己:如果不是由我来创作这些艺术作品的话,那么又有谁来进行创作呢?
“梦游宇宙:探索无限”展览“自然”展区。
LUXE:请问你对人类未来星际文明的发展有怎样的设想?
玛丽娜·费德洛娃(Marina Fedorova):我在“宇宙都市”画作当中,将一些最为人所熟知的大都市进行了再创作,去想象它们在其他星球将会如何展现。当然我觉得非常重要的一点是,即使将来人类生活在新的星球,也希望能和其他物种相互尊重。我个人反对一切战争和冲突,我希望通过艺术作品来传达一个信息,那就是我们应该有更多的包容性。
LUXE:你又是如何理解“家”在未来世界中的意义?
玛丽娜·费德洛娃(Marina Fedorova):在我的“自然”和 “家园”主题当中,展现的是我们对地球的保护,我很高兴这样的主题在中国是很受欢迎的。因为我觉得我们目前要做的很重要的事情就是去保护我们的自然家园。比如说像胚胎一样的雕塑作品,实际上展现的是自然中脆弱的一种状态。
-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