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访问 People Interview

智启未可知

杜雨的童年,浸润在土家族的山水之间。小河溪流是他的天然泳池,课间的民族舞蹈是最欢快的律动。土家族所崇尚的“道法自然”的思想,如同一颗种子,深深埋进他的心底,在岁月的滋养下,逐渐长成指引他人生方向的参天大树。


未标题-1.jpg


山水滋养生命底色

16岁踏入武汉大学金融工程专业,杜雨的求学轨迹从一开始就打破常规。但对杜雨而言,这不过是他跟随内心感受做出的选择。在武大,他没有局限于专业知识的学习,而是广泛涉猎,不断拓宽自己的认知边界。之后,保送北京大学汇丰商学院,在中国社会科学院攻读博士学位,每一步都走得扎实而坚定。

毕业后,杜雨进入腾讯担任集团战略分析师,他学会了在复杂的信息中抽丝剥茧,抓住问题的本质。随后,他加入红杉资本,凭借敏锐的洞察力和独特的眼光,在投资领域崭露头角。在红杉资本的五年,他经历了资本市场最活跃的时期,经手的项目量和明星项目的频率,甚至高于许多入行十多年的资深人士。然而,当他快速掌握行业的核心技能和游戏规则后,却陷入了“精神饥饿”的状态。工作的模式化让他渐渐失去新鲜感,内心对更多可能性的渴望愈发强烈。

2020年,疫情的到来成为杜雨人生的重要转折点。封控在家的日子,让他有了大量时间沉下心来思考。他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生活和职业追求,意识到自己不愿将一生都沉迷于资本游戏。于是,他毅然决然地离开北京,搬到杭州。这里的山山水水,让他找回了儿时的感觉,也让他在生活方式上做出了许多改变:选择地铁出行、骑小单车,品尝本地人喜爱的食物,在闲暇时散步、晒背,改用成分更天然的肥皂……他逐渐放弃了对人造感、现代感的追求,转而拥抱田园般的质朴与宁静,实现了从都市精英到回归本真的转变。


未标题-2.jpg


以需求驱动创业

从投资人转变为创业者,创立“未可知人工智能研究院”,对杜雨来说,是一个充满机缘巧合又水到渠成的过程。最初,他只是希望找到一个既能满足自己分享喜好,又能创造价值养活团队的途径。一次校友活动中,他的想法得到了认可,在他人的建议下,他开始尝试写作。杜雨早期的作品带有浓厚的投资行业报告风格,但新颖的选题让他在新人作者中脱颖而出。当时,VC圈早已开始关注AI,他在写作过程中,不断调整内容以契合市场需求。恰逢ChatGPT引发全球关注,AI热潮席卷而来,他的书籍顺势成为畅销书,他也因此与AI的标签紧密相连。随着知名度的提升,杜雨与工信部展开合作,参与行业标准的制定,频繁现身各类论坛,还承担起为社会提供职业考证服务的工作。社会和政府部门带着需求而来,他和团队则凭借专业能力一一解决。从帮助企业进行AI转型,到开展企业AI培训,业务在实践中逐步明晰。

目前,企业培训和AI战略咨询是未可知人工智能研究院的两大主业。在企业培训方面,杜雨敏锐地察觉到,虽然市面上AI软件众多,但企业员工在实际工作中如何高效应用,以及部门之间如何配合,仍存在诸多困惑。比如南方基金、邮政集团、华润等大型企业,都成为了他的客户。在为这些企业提供培训服务的过程中,一些客户进一步邀请他为企业制定AI战略。杜雨凭借丰富的投资经验和对企业经营的深刻理解,从管理层的角度出发,帮助企业思考如何借助AI实现业务增长、提升股价和利润。在创业过程中,杜雨始终坚持以需求为导向,以能否更好地服务用户需求、优化商业模型为标准。正是这种既懂商业又懂AI的复合型能力,使杜雨成为稀缺人才。

此外,杜雨还积极推动AI的普惠教育。他与工信部合作开展AIGC职业考证项目,帮助非AI专业群体获得基础认知与技能,助力他们在职场上提升竞争力。在杭州,他开设的AI夜校广受欢迎,内容涵盖AI工具应用、思维认知提升,以及如何结合个人职业规划和未来教育拥抱AI时代。

在杜雨看来,AI的发展将全方位改变未来社会的格局,因此,人们需要提前对其有清晰的预判和认知,避免陷入“刻舟求剑”的思维定式。他指出,AI技术的迭代速度远超应用渗透速度,这正是未可知人工智能研究院工作的价值所在。


未标题-4.jpg


AI世代哲思者

“AI其实不是一个科技命题,而是一个社会命题。”杜雨对技术本质的认知,超越了单纯的工具理性。他在《AI for Science:人工智能驱动科学创新》和《AI助理:用ChatGPT轻松搞定工作》等著作中,反复强调技术与人文的共生关系:当我们追问人与AI的本质区别,实则是在重新定义人类价值。这种思考贯穿于他的生活方式——工作时极致运用AI工具,生活中则回归真实触感,阅读纸质书籍、拥抱自然山水、与朋友面对面交流……在数字与现实的张力中寻找平衡。

在杜雨的认知里,AI与其他学科的交集充满无限可能。他强调,AI的发展必然会改变现有的社会游戏规则,对于在当前游戏中处于劣势的群体而言,这反而会是一个机遇。我们不应盲目模仿上一轮游戏中的成功者,而应积极探索新的发展路径,强化独有的优势。


未标题-3.jpg


破界共生,多维探索  

杜雨身兼投资人、创业者、作家、音乐人等多重身份,却能在这些角色之间丝滑切换。在他看来,这些不同的身份之间并非相互割裂,而是相互赋能,共同构成了他独特的思维方式和认知视野。投资经历赋予他敏锐的商业洞察力,让他能够在复杂的市场环境中精准捕捉机会;创业实践锤炼了他的执行力和决策能力,使他在面对各种挑战时从容不迫;写作则成为他学习和沉淀知识的重要方式,每一本书籍的创作过程,都像是一次深度的自我对话和知识梳理;作为独立音乐人,音乐不仅是他抒发情感的出口,更滋养着他的创造力,让他更好地在理性与感性之间找到平衡。理性是工具,直觉是指南针。在复盘过往经历时,杜雨可以条理清晰地分析其中的逻辑,但在实际做决策的当下,往往是凭借内心的直觉。这种直觉,源自他对自我感受的尊重,以及对生活的深刻理解。

在阅读与思考中,杜雨构建起独特的精神图谱。大卫·林奇《钓大鱼》中的隐喻让他领悟静能生慧的东方智慧,《为什么伟大不能被计划》则印证了他顺应需求的创业哲学,《如何在自己感兴趣的领域出类拔萃》有助于他自我探索和成长……这些思想的碰撞,最终凝结成他应对不确定性的生存智慧:“试错是探索未知的必经之路,只要结果在可承受范围内,就勇敢迈出第一步。” 

谈及未来,杜雨希望在两到三年内,带领团队探索出更具通用性的AI产品和服务,以更高效、规模化的方式服务更多客户。同时,他充分享受着当下的工作和生活方式,期待在时间的流逝中,遇见更多有意思的人和事,以自洽的状态,拥抱未来。在这条未可知的探索之路上,杜雨将继续书写属于自己的精彩篇章,也为更多人指明前行的方向。



- END -